惡魔教室.jpg  

取材於1967年美國的一所學校對法西斯主義真實實驗而寫成的小說The Wave《浪潮》,出自於陶德·史崔塞(Todd Strasser,筆名Morton Rhue)之手,而現今一個德國導演丹尼斯甘塞爾將這部小說改編拍出這部同名,中譯為《惡魔教室》的電影。

雖然故事主軸就是在說這波名為獨裁的浪潮,但中譯名中的惡魔兩字也是別有意思。

電影裡的老師本不想上這堂講述獨裁統治的課,但他別無選擇,原本只想平順地上完這一週的課,但學生口舌間無意的火花讓他興起了實驗的念頭,因此開始了這堂以身體力行的法西斯主義的實驗課,也同時開啟了惡魔的序幕。

現在的社會,又或應該說整個世界裡的多數社會,都已是奉行民主主義,任何人都能擁有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自由在如今的世界裡,就有如空氣般,不可排除。

民主,在創造出短暫的絢爛之後,卻漸漸沉澱出一個虛無的空間,活在現今這個當下的多數年輕人一出世所感覺到的都是自由所帶來的美好,但日子一久,這種每好卻開始讓人感覺到一股難以形容的空虛感,他們慢慢地失去了歸屬感,活著...也逐漸少了真切的意義,他們能做的,就是像大人,每天上班養活自己,然後結婚,一輩子守在一個小屋子裡嗎?

電影裡的年輕人,給我的感覺就是如此。

或許他們終日沉迷於電玩、漫畫、街頭塗鴉、玩滑板..這些屬於這一代的新產物裡,但他們還是有思想,他們也會思考這個世界怎麼了,但他們沒有力量,因為他們都只是孩子,所以當一個可以帶領他們的權力出現,日漸失落的歸屬感就像母親的擁抱,緊緊地環抱著他們,安心讓他們產生力量,名為團結的力量。

就好的一面來看,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優點,團結互助、人人平等不分彼此...都是好的,只是一旦失控了,變質了的東西就會以驚人的速度傳染著。

電影裡的學生們享受到浪潮帶給他們的充實感,但他們就像歷史上犧牲生命為國家付出卻只換來一個獨裁世界的惡的年輕人一樣,他們還沒學到事物總有兩面,便一個勁的揮霍他們的青春,或許他們相信這段時光將會是他們最美好的一段,所以他們不思代價。

引導這一切的老師沒想到他可以帶出如此迷人的團體力量,他在權力中迷失了自我,當惡魔的種子在他的心中發了芽,獨裁的思想便會生根開出豔麗的紅花,改變一個人的本質,也改變世界的本質。

最後,學生仍舊要面對殘酷的另一面,一切都回到一週前的漫無空虛,他們卻不得不面對自己的成長,沒預料到這樣的結果的教師,付出了代價,但他懊悔過後的凝視,在定格的那剎那間,彷彿不是在說著,結束了...

我感覺到像是一種驚訝,在說著:「即使付出了這樣的代價,企圖改變的浪潮卻依舊存在,就算它仍舊會失控,」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