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jpg 

根據漫畫改編的電影,說著..一個國家嚴格地施行一條法條-國家繁榮維持法,為了讓國人深刻明白生命的有用價值,透過這個法條讓國人在小學入學前注射一種藥劑,注射這種藥劑的人有千分之一的機率會在18~24歲之間死去,而貫穿整部電影的主角就是負責在中選的那些人死前的24小時遞送名為「逝紙」(我比較喜歡以這為中文電影名)給予中選者死亡預告,讓其可以利用剩下的時間與親人道別。

關於生死的議題,我一直滿喜歡日本電影的處理,雖然不免有些還是有點煽情(我指的是日本老愛賺人眼淚的慣用手法),但可能是生性如此,日本電影總蘊藏著一種壓抑感,我覺得這很符合人的真實想法,無論我們是處在什麼情緒下,或多或少我們總習慣壓抑著一些情感,對於生死,更是如此。

一直以來,我認為生命都是獨特卻孤獨的,因為我就是我,我不會變成我們,縱使我們可以開開心心地在一起到死,但到了死亡那一天,我們還是要分開,不是嗎?

在電影即將結束時,我意識到..我可以割捨所有摯愛的一切,但唯獨身為人的情感卻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放下,無論是多麼幸福的人在離開時,心中真的全無遺憾嗎?

我相信很多人,也包括將來的我,就算我們都過得都很好,但在我們的人生這段旅途裡一定都有我們曾經很渴望卻放棄了的人事物,這些的遺棄,在我們的心裡或許變成了遺憾,只是我們都選擇遺忘。我知道,短短一生,不可能滿足任何時刻的我們,但是..如今的我們,卻在活著,便已滿懷遺憾。

picx_fijp4119466106.jpg 

電影裡,主角所待的單位是個人人身穿黑西裝,面無表情的地方,因為他們不可以擁有過多的情感,否則這份工作不只做不下去,也會被扣上思想犯的罪名。但他們並沒有失去身為人的情感,只是為了國家為了自己,至少在特定場合能表達的情感就是冷淡..電影並沒有說這麼多,我也沒看過原著,這只是我的想法。(故事可以寫得天馬行空,但電影是影像的故事,我相信沒有演員可以真正演出無情感,做這種無情感的設定只是在自討苦吃)

電影裡,講了三個年輕人的故事。

一個是出道將要大紅的音樂人,但那不是他想做的音樂,他卻只是放任這樣的日子下去,直到逝紙的到來,他才瞭解到生命的最後就唱他最想唱的歌吧!

一個是深受母親壓力而痛苦的現任議員的兒子,他將自己關在房裡,對生命絕望,收到逝紙的那天他本要自殺,原本就沒有差別,但看到正在競選的議員母親利用了他的死亡,對母親的恨迫使他走了出去,但在對母親舉槍的最後一刻,身旁的一句:媽媽,讓他想起了那時曾經試圖保護他的母親的面容,他猶豫了..

一個是自幼失去父母的兄妹,哥哥在底層社會裡努力生存,為的就是與因車禍失明的妹妹展開新的人生,但哥哥卻收到了逝紙,哥哥毅然決定捐出他的眼角膜給妹妹,繁榮法實現了他最後的這個願望,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三十分鐘,他仍哭喊著:為什麼我非得要死?

活著,我們有太多的顧慮,還有很多不得不遵守的規則,有太多的壓抑存在心中,可是我們沒有辦法把每一天當作是最後一天來活,就算人生苦短的真言時時刻在心頭,但有太多事是需要時間,所以遺憾就像是流不完的眼淚,在我們的身下匯成了一條河、一面湖..或是一片海,而我們只能假裝不見那淚水,我們的頭抬得高高地看著前方,無論生命多麼無常,每一天都要活下去,不是嗎?

就算未來看不見路,我相信很多人哪怕是割捨掉很多東西,都努力地朝著某個目標前進著,只是...我想,我們多數人大概還是都沒有真正面對生命的勇氣,因為我們害怕,當我們年華老去的時候,已經沒有力氣追求人生,尋求幸福。

或許,我們都希望逝紙的到來,告訴我們什麼都不用去怕,就算把力氣用盡都沒關係。

電影是殘酷的,沒有任何原因,有有一句「為國家犧牲」,便奪走一條年輕生命,我覺得這個年齡設定似乎有點含意,18~24歲正好是剛成年的那段黃金時光,很多人可能正滿懷希望又或是對未來滿懷惶恐,往後的人生將會如何或許就在這段時光裡訂下了基石,在這部電影裡,這個國家卻給予了正處於這段時光中的子民們一種隨時會失去生命的恐懼,生命無常,不好好把握就是這種下場,雖然我覺得電影裡的人們並沒有對這條繁榮法多在意,在意的似乎只有主角,或許這也只是一種人生一直都在繼續,而生命的終點卻是無常無規的表現手法。

我在意的也不是把握當下,因為故事歸故事,現實歸現實,我在意的是在我們死去前是不是能有勇氣,至少能有一次勇氣,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不是等到通知才想起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活到現在。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