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台北書展主打新書《我們的幸福時光》試讀活動

作者:孔枝泳
譯者:邱敏瑤
出版社:麥田

 

要瞭解一個社會,透過作家的文字,似乎還是比較好的方法。

孔枝泳的作品,《我們的幸福時光》是我的第二本,也是唯一看過的韓國作家所寫的書。所以說,我並不太瞭解韓國社會,上一本《熔爐》並未深入太多他們社會的其他樣貌,然此書就不同了,或許這是因為「死刑」對所有人並非是一個可以忽視於角落的問題。

我雖不全認同,但作者對不同想法、立場的人之間的爭論與心態的描寫,的確很細膩且多確中要點。

撇開立場,靜下心看此書,我不得不承認書中所引用卡謬的《思索斷頭台》中的最後那句:死刑的本質就是報復。

可同時,我也想反駁這句話,

若是想讓我們思考「死刑」的本質,那麼就不單單僅是報復這麼簡單的心思。


書中以一個出生富裕人家的大學女教授的生活與一位死刑犯寫下他的成長到後來犯下殺人案的筆記內容相互交錯而進行。

但小說的主體還是以女教授與死刑犯會面後的改變為主線。

文維貞很像是反社會人格的人,但其實她是因為年少時發生的事,改變了她的信仰與人生觀,說改變或許太輕,應該說是毀了她的人生。她試圖自殺,無法愛人,不相信有神有奇蹟,討厭偽善,她活得自我,其實只是因為她長不大,因為時光完全停留在她十五歲那一年。

這樣的她再又一次疑似自殺後,做修女的姑姑說服她跟著她去面會死刑犯一個月,以代替當醫生的舅舅要求的精神治療。

這是她開始接觸允秀的開始。

維貞覺得她與允秀很像,他們都痛恨這世界,都把錯怪在別人身上,從不願意換個角度去想,他們雖生活在兩樣世界裡,卻一樣不快樂,一樣不知所措。

可是,支持死刑,或廢除死刑,兩者選哪一個,我們的社會,這個世界,就不會再有犯罪嗎?

書末有段對話說到,進看守所沒人性的人,現在變成了天使,卻要將他殺死.....這句話換成受害者呢?就算你說死去的那些人中有些根本也不是多好的人,但他們很多也是別人心中的天使,但他們卻兩眼圓瞪地死去。

若你要說這是報復心態,我不能說沒有,可是這就是犯錯的人該還的罪,如果當初能多想一點,忍耐一點,換個想法試看看,何苦要走到死刑這一步?我也跟那位想試著原諒的允秀的奶奶一樣,想問看看到底為什麼要殺人?

但這世上何其多的人犯下大罪,卻依舊過他的生活,甚至富貴奢華,有沒有死刑對這些人來說,有用嗎?

對於死刑,我還是認為如果犯下的罪得以死刑才能抵過,該負的罪還是要還,懺悔是為了自己。當一個壞人變成了好人,卻要把人殺死,就像書中的修女說的,支持廢死其實全是為了他們自己,因為他們不忍再目賭這樣的事。

死刑的背後意義,我沒想過,我以為那是給予受害者的公平,對社會安全一點的安心,但看過此書後,死者無辜,殺人者無辜嗎?

像允秀那樣的小孩,母親拋棄他們,父親只會打人最後還自殺了,弟弟眼睛瞎了,這世界上沒有人想照顧年幼的他們,孤兒院只是另一種集團,不聽話就被排擠被揍,他們逃出那個世界,又投入另一個相似的世界,弟弟病死了,允秀遇到相愛的女人,本以為人生就會步上軌道,為了醫藥費變成了殺人犯,因為前科、沒有錢沒有家人,不會有人相信他幫助他,因為想死,同夥把殺人的罪都推給他,他便全接受了。

我會說無辜,好不容易從悲慘的歲月裡挨長大,沒想到等在他人生終點的卻是死刑的絞索。

人權,誰都有人權。實際點看,不是每個人都會懺悔改過,也不是每個在獄中改過向善的人出來後有毅力持續下去的。誰都有好壞的一面,沒有人是全善或全惡,差別在於意志力,能否忍住不再犯,有那個決心要走正路。

書中提到偽善,我就覺得很有道理,任何人內心都會有壞念頭,但在行偽善時,至少知道那些是善。

要讓死刑消失,就要讓受害者消失,就要讓這種事發生的惡源消失,但要如何做?可以讓每個孩子不受暴力威脅,有愛,被關懷的環境下長大嗎?至少像允秀這樣的孩子還有機會改變想法,改變自己。

也請那些有點錢的父母用正常一點的腦子教育小孩,好嗎?

我始終覺得小孩是所有一切的根本,他們好,世界才會好,我知道這有點天真,但至少會是個開始。


不知道我在寫些什麼,最後我的信念是什麼,也有些弄不清了,心裡突然間空了,只剩感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死刑 韓國作家
    全站熱搜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