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501生命之歌書衣正面1   

作者:赫曼‧赫塞 Hermann Hesse
譯者:柯麗芬
出版社:遠流出版

 

看到《生命之歌》這樣的書名,老實說,我失笑了。心想,書裡到底寫了什麼,要用這麼帶著莊嚴、沉重的書名。用一個具體形容我的感覺,就像一位素昧平生的老人家迎面而來劈頭就對著我說:「孩子,生命可不是兩、三言就能解釋的,得細水慢流地體會。」 

 

一般這種情形,不是感到莫名其妙而惱怒,便是像我這樣,無法控制地笑了出來。 

 

看到為此發笑的我,書中的主角庫恩大概會以受到無禮待遇的受辱目光瞪視著我,而他的好友莫德則可能撫額大笑吧。 

 

我並非不尊重生命的嚴肅,只是人生浮雲,無論是如莫德說的無意義,又或庫恩的另一位朋友泰瑟感到滿足的喜悅,一曲演畢,終要散場,那又何必把生命掛在嘴邊,徒增壓力。 

 

讀畢後,卻不得不承認這個書名很適合。 

 

古典音樂、以第一人稱的自我剖析、舊時代的社交禮儀、生活背景,純粹的人物風景,完全沒有現代社會的聲光娛樂、科技現象,沒有那麼多可以隱藏躲避真相的事物。我彷彿被迫坐下,聽那舞台上一曲又一曲的單純音樂,如冬日的風暴、秋季的悲涼、隱約的春天氣息帶著些許的幸福,而熱烈的夏陽卻蒙上了孤獨的陰影。 

 

聽那人生裡的種種,好或壞糾纏不清,沒有絕對的不應該發生,萬事皆有因,卻說不清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那個結果,痛苦因喜悅而生,卻在痛苦中找到平靜,心緒麻亂,不懂為何不能更清楚簡單些,覆裹著「我」的絲線,密麻地織了又織,一個人的生命究竟該是什麼圖案? 

 

那老人又說:「你就安心坐著吧,且聽聽接下來的這一曲吧。」 

 

 

 

書中的背景時代,雖不明朗,但很明確的可以感受到淡淡的古典氣息,有趣的是這書不因背景而顯老,反而有無論時間過了多久仍是「活在當下」的現代感。 

 

或許孤獨的這門課,始終縈繞在人們的心中。 

 

由於父親經商,家中經濟一直都算是富裕,因此,庫恩自出生到他不再外出工作專心創作的期間都無需擔心金錢,他的生活可說是不虞匱乏,除了心靈。 

 

他自小就喜愛音樂,似有天份,音樂這條路卻是一直到他必須思考人生出路時,他才又想起對音樂的熱情。 

但藝術家這樣的職業總是令人難以信賴、懷疑,他的父母不贊成他的選擇,可他的意願如此強烈,父親只好讓步,但母親拒絕理解他,因此他與母親之間似多了一個彼此互不瞭解的距離。 

 

他滿懷雄心壯志去音樂學院上課,卻事與願違,課業有如一座山讓他難以征服。他滿心的失望與不安,以為自己是個天才,卻低估了藝術路必須付出的艱辛,所有的課業甚至作曲樂趣都開始讓他失去信心、難以應付。他不能向家中抱怨,表明放棄,因為這是他向家人爭取來自願要做的事,他最後只把希望放在最低限度,他至少要成一名像樣的小提琴手,但隨著挫折不斷地襲來,他甚至想至少在某個小樂團找個拉琴的職位也好。 

 

久而久之,他終於認為選錯了路,他已不再知道何謂音樂,不如放縱於享樂中吧。在年輕的意氣風發裡,他無所懼,唯有不想面對的音樂一直在折磨他的驕傲。 

這個無所懼,讓他瘸了一條腿,從一個就算放棄了音樂也仍是大有可為的青年瞬間落入一個難以想像的圈套,他不能再盡情到處遊玩嘻走、追求戀情,像個正常人站在大家面前。 

 

怪的是,他反而從不安中脫身了,平靜下來的心又能感受到一直存在他體內的音樂,他想親手擁抱音樂的念頭沒有消失過,只是青春的莽撞讓他看不清過去的種種是折磨,還是磨練。 

 

他用健康喚回了無法忘懷的音樂,因為如此他開始真正的音樂之路,更進而認識真正的朋友與畢生摯愛的人。 

 

但殘疾的心魔伴隨著他,阻止他追求音樂以外的人事物。最後他只敢擁抱音樂,而不敢擁有真心想愛的人。 

 

 

庫恩這個人,他或我們,誰人說得清,哪件事在他生命中是萬不該發生的事,所謂的命運或就是如此,好與壞交纏成一體,分開了哪個便要失去了將來福禍未知的某種機運,他與莫德都不想成為安於現狀的滿足之人,泰瑟卻坦然接受,命運之於他沒有糾結。 

 

莫德有良好的生活與外貌,卻無法坦率地接受愛情、歌頌,接受他愛上一個人,與之相依的幸福,他感受不到滿足之情,他的性情、舉動,徘徊在陰晴不定的嘲諷、疏離之下,他的心清晰的在關心他的人面前敞開,卻沒人接近得了。 

他得到的病,是孤獨的不治之症。 

 

庫恩曾糾結在這樣的情緒裡,但他不想放棄人生,他還有音樂。 

 

書中說到像他這樣的年輕人多以自我為中心,大多時候想到的都是自己。有位老師告訴庫恩,不妨試著不再想自己的事,把心思放在身邊的親人身上,就一心地幫助他們,讓他們過得好。 

 

我覺得這像人常說的「施比受更有福。」 

 

這是很老的道理,也因此為何我們總不期然地陷入孤獨的情緒,我們總想著要接受,卻找不到付出的人,更甚者,有人連接受都不會。 

 

 

庫恩當然無法代表多數人,作者寫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段時光,用他的固執、可憐及鍾愛的音樂,與他的青春碰撞,我們何嘗不是,堅持己見、隱藏不欲人知自卑之處,追求所愛、憧憬未來,但多數情況裡,換來的結果是挫折,失望,甚至無理。 

年長者這時會說,這就是經驗,將來你會懂。 

 
道理,要自己想通才有用。智慧,不是聽懂了就有用處,得體會。 

 
 

或許在當年,這是為了在青春孤海載浮的年輕人而寫,的確書中的每個片段,都能看見年少輕狂的傻勁、頑固,但時至今日,成年了的我們仍莽撞,也時常走不出孤獨感。

這是一本很難一言道盡感想的書,但我想這是寫給獨自煩惱的人的一本書,即使這是本得靜下心才能體會的書。 

 

 

無論人要到何年何月何歲時才能學到知足感恩,就算害怕不懂事的曾經,時常揮避深刻記著那些痛苦,過去的種種仍是成就今時的我,好與壞我早已分不清,更無別判別如果當時不那樣做,今天是不是就比較好,我能確定的,我還算喜歡現在的自己。

 

 

 

 
 

 

 

 

 

 

arrow
arrow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