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LargeImage  

作者:松浦彌太郎
譯者:江明玉
出版社:布克文化

 

「這就是所謂的Second Birthday。」
這下我才了解到,人的一生當中,有兩個生日,一個是自己誕生的日子,另一個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

松浦彌太郎提出「只工作,不上班」這個系列,共有七本。
這系列是一群他很喜歡,沒在上班,但每天都過得很踏實的人們,講述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對工作及對生活想法的書。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他自己,因這本書就是其中之一。

這類似半自傳,像心靈提升的書,是我很難主動去碰觸的類型。原因之一裡大概我也有些自以為是吧。
總覺得會想看這類書,多是心中有疑問而去尋求答案。但我心裡有一個確實的信念,相信我選擇的是對的,因此沒什麼好多疑的,是有點自大沒錯,但我寧願帶點盲目的正面態度去面對,而非悲觀地去界定未來。

想起〈銀魂〉的新八對銀時說:「大哥不用是多了不起的人物,就算沒什麼可學習的又吊兒郎當的,也無法為我們指路,只要阿銀你能和我們一起迷失、痛苦悲傷就可以。」(大意是如此)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如此。
雖然沒有疑惑而需要它,但我卻確實地在書裡找到一種認同感。

做喜歡的事,不是為了計較得失,只是因為現在這個當下想這麼做,邊做邊摸索,在更接近某種專業時也更瞭解自己,成長是那麼的無形,願不願意長大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其實都無所謂,但明白自己的心情,想要為了什麼事什麼人而付出,想完成什麼,比起獲得成功或害怕失敗,正面地去想,經驗更為可貴。
不願意踏上大環境所規範出的路,並非想當個與眾不同的人,只是更想順從自己的心願,自己思考而決定,僅此而已。

 

我發現,想盡辦法不讓這些缺點表現出來的想法才是錯誤的。不管是世間的事物或自己內心的事物,要能全部接受、包容,才是最糟但也是最棒的生存方式。

松浦提到他在青春時期讀到高村光太郎的一首詩〈最糟也最棒的路〉,有種強烈得到救贖的感覺。

在各科目都要拿高分的教育體制裡,學校充斥著一種不能不及格、要不斷往上再往上的風氣。社會不也是這樣,若你不能當上某高職位主管,也至少要有份能說嘴的不錯工作,除了往上爬,還有什選項?

他領悟,其實不必最好也沒關係。

這個道理其實也很簡單,但我也是這麼大了才懂,又或者說現在才能接受這個至理,人為什麼一定要當最好的某人?要做最好的事?

那些叫你一定要這麼做的人不會告訴你為何要這麼做,諷刺的是這也是他們給予的唯一自由 ─ 自己的生存之道,自己去找。


看電視採訪那些默默地構築夢想而且已有些成就的人,很常聽主持人問他們,「為什麼要回來做這個?」

追求夢想的人,似乎常被當作傻瓜。
放棄穩定高薪的生活,或者是放棄去追求穩定的職業,而選擇回家務農、料理、開發產品這類常被視為勞心勞力的工作,甚至投入這類工作前還是個門外漢。
為何不就輕鬆地過活就好,如果你有那能力有錢又有閒,那又何必把自己丟進不知會如何的未知中。
有人說因為父母,有人說不想看到這個產業凋零,有人說這是自小的夢想,有人說因為受夠了上班,有人說因為想做做看。

做出成績的人被另眼相看,沒成果的人繼續被笑傻瓜。針對實際問題那一面,這樣的選擇是最糟的,對自己這一面,卻是最棒的。

缺陷中的美好,人因缺點而顯深度。

笑談中,真的似乎有股自由的味道。不是那種無拘無束的輕鬆,是為了自己、為了某人,認真用心去做的感覺。

 

「無所事事」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像我,在那段無所事事的時期,所想的事情、看到的事情,都變成我現在工作中的助力。無意義地在街頭亂逛的經驗,在我的工作中就派上了很大的用場。

書中,作者從他高二休學,後來去美國,到對賣二手書產生興趣,進而開書店、寫作、從事編輯,一路寫來,我真心感覺到他的誠懇。
也不知是因為我喜歡他寫的內容,還是作者真做到了以帶有清潔感的辭彙來寫,總覺得字字珠璣,不覺沉悶。

尤其在〈關於寫作與編輯〉及〈關於標準與創新〉兩篇所提,是我最喜歡的,也是最有同感,與其說我在其中學到什麼,更像是咀嚼其意而產生思索的欲望感。


若說松浦彌太郎是個熱愛書的人,我覺他更像是想為書建立某種理想模式的人,比起「看書」這件事,如何讓書更能發揮力量,更像是他的理想。

我無法像這樣,將自己的夢想、喜愛賦予更深更長遠的意義。
有人適合創新,有人適合經營,這世上有各種人,用一個標準及答案,框住所有人,是不是太過不合理。

雖然無意也沒能耐成就什麼,可松浦的話卻提醒了我,

「無所事事的甜美」要是太過,就真的會腦袋空空,自由也會變成他曾提及的年少輕狂,變成虛度過日的毫無意義。

選擇做什麼都無所謂,對人生感到無奈也好,至少要為自己做點什麼,最好是可以樂在其中的「那點什麼」。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只工作不上班 松浦彌太郎
    全站熱搜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