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陰陽間
作者:李雲橋
出版社:平安文化
 
 
大概是小學那樣的年紀,那時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到處可見便利商店,可是有一種像是休息站的商店,年紀還小的我對於書店沒什麼概念,在那樣的商店裡看到一個透明的旋轉書櫃,我好奇地湊近看上頭有什麼書。
很奇怪的,明明就只是個小孩,我竟然吵著爸爸讓我買了一本關於前世今生的書,我還真的有看,那本書一直到現在都還在。

《逐光陰陽間》讓我想起了那時買那本書的心情,但我說不上來那是個什麼理由。

我只能猜,或許我想得到什麼,而不是透過一般的知識追求。


剛開始,我以為《逐光陰陽間》是本小說,寫鬼故事的。
從作者自序裡,卻發現這不是本虛構的小說,裡頭發生的全是真實有過的,只是作者稍微變更了時間地點,或許人也改了一些。

對於鬼神,我一向是敬畏的。
天地萬物,有陽有陰,可能不若我們所知,但天上與地下必定有異界與不同的生靈,選擇相信其實比不相信還合理。
但是,我很清楚地知道心底還是有一絲懷疑,這大概是理性的那一邊大腦在作用,叫我不可輕信無憑的事。

可就算如此,還是別眼見為憑的好。並非我懼怕,只是真有幸見到神鬼,怕也不是一時偶然,其中說不定產生了某種因緣。
人生還是平凡些好,見不著的東西就讓之一直無緣吧。



這書,有點奇怪。
以短篇串起一連相關的故事來說一個人、一件事,這種像短篇故事又像是長篇小說的書,其實也不少,但《逐光陰陽間》似乎並沒有這麼嚴格的遵守這個原則。

我覺得比較像是累積的筆記讓故事像短篇般的呈現,但其實作者寫下的一直是同一個東西。說東西,是因為那像是觀念、感悟,不同的事件卻其實都是來自同源。

在作者自序中,他說他將自己在書中一分為二,一個是神秘的「家明」,一個是自記者工作退下的「我」。
把原本可能會像記錄的親身案例,用兩個人的互動、對談將之故事化,在已知是真實案例的心情下,常讓我有種既像真,又似假的錯感。

這感覺真的有些奇怪。不知是要信,或是不信。
這問題若問家明,他大概會說:信或不信,都不妨礙也不重要。

可人就是喜歡有結果、有原因的生物。
看故事,我們喜歡從頭知道事情如何開始,然後就是會如何結束,對於已經有點近似神通廣大的家明,任何人都會好奇,他從何來又為何能做這些事?
不過,這也是這書有點不同之處,家明的故事或許有天會說,但絕不是現在,我跟隨著家明,在陰陽間逐光,尋找意義,是書裡的那個「我」最在意也最想做的事。

家明的神秘可以「說了又如何」了結,但書中的故事,若不能用看鄉野傳奇的心情看待,實在是有點讓人坐立難安。
但我得先說,這不是本寫盡恐怖陰森的書,基本上只是寫書中兩人接觸的一些事,述事間還帶有省思的感嘆。
基本上,書中氣氛是偏向溫暖的。

回到書上,讓我感到難安的,是關於住宅風水出問題導致屋中的女兒被惡靈侵擾的那個篇故事。
在書末也稍提到某個大型住宅開發地也有類似問題。

我絕對相信所謂的「福地福人居」。
一個居所住起來舒不舒服,是很明顯的,但我們大多是渾然無覺。

被惡靈侵擾的那個事件中,有段話讓我很在意。

「早期老一代的建商都還是殷實的作風,開發整地要是地底下挖出整片無主孤墳的,甚至是整批公墓遷走另葬的,必定會在舊址附近尋一個處所建一間小廟。或許是祀奉保境安民的土地公,或許是鎮煞避邪的石頭公,甚至還有蓋大眾爺廟直接祭拜這些原地方的舊主人,讓他們不致連個遮風擋雨的落腳處也沒有。這是一種對原址舊人的尊重,也是保佑這些買了他們房子的新主人居家平安,維持地方的安寧。」

現代社會重利,與之無關的人事物全不在意,這是一種很微妙的可怕。
把建築物蓋在什麼樣的地方?而它蓋的方位開口如何?與周圍又是怎樣的組合?似乎全憑當時某種有利可圖的規則。

我在意的是,無論是否真有鬼神之說,這種開發心態很可怕。
風水在現今或許多有穿鑿附會的嫌疑,但我認為風水原指的是順應,順風順水,順著好的氣流而往。
開發跟建設,不該隨意而為,要依地形環境,更重要的,遵重千年、百年甚至數十年來無形有形守在那塊土地上的居住者。
冥冥之中,常是由不得信或不信。


書中的故事裡有因愛恨而執迷,因貪癡而迷失本性,因痛苦迷茫而誤解自身價值,這些故事被寫出來,在我看來不像有什麼必然的絕對,只是那背後必定有弦外之音。

怎麼想是我們自己的事,可倘若那些事我全信了,我想身為一個人,莫執迷、心存善念之外,內心的平靜圓滿還是得靠自己,勇敢面對問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神鬼 通靈
    全站熱搜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