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魔 300 dpi 正封  

作者:丹.西蒙斯 Dan Simmons
譯者:陳錦慧
出版社:商周出版

 

這種海拔根本跳脫塵世,我遲鈍地想著。我們人類原本就不該、也沒有進化到可以登上這個高度。我內心起了一股恐慌在此同時一個完全對立的念頭冒了出來:我本來就該來這裡,我等這一刻等了一輩子了。
 
我很喜歡山,但我絕對不是一個登山者,連門外漢都不是,可我喜歡山裡的一切,我也知道山也是恐怖的,就像海一望無際,平靜湛藍,卻潛伏凶狠。
戶外吸引人的是美景,大概還有一份難以言喻的自由,然而極限運動的自由似乎更有魅力,我有時會想像那種自由是否就像張開雙手,脫離重力,任何事物也不能將我擄獲的快樂,只是人會向下墜落,而非朝天空飛去。

征服高山,我可以舉出很多理由,但是征服如聖母峰這樣的存在,只能用一種本身願意才能進入的意志來解釋。這世界何處是盡頭,人類能做到的最大極限又是哪裡,這是意志的宇宙,能夠進入的人沒有特別的理由或身分,只是想著那個問題:盡頭有什麼?


作者的大名雖時有所聞,但這是我頭一次看他的作品,不知道頭一次看老丹的書的人是不是會跟我一樣,被唬得一愣一愣的。

若要說清楚這個差點把我騙成功的故事,就要從一九二四年兩個人的失蹤說起。

那個年代,還沒有人成功登頂聖母峰,各路人馬將聖母峰視為挑戰,同時也是與他人的競爭目標,而喬治.馬洛里和安德魯.歐文在一九二四年的攻頂中失蹤,世人對他們是否成功登頂議論不休,但終究沒有結論。

根據這條真實歷史,作者拉出了一條一九二五年的虛線,以馬洛里的失蹤之謎,扯出在同時也有另外未加入其遠征隊的兩名登山客也遇難。在當時,想要進入聖母峰,除了取得官方許可不容易外,還需要為數不少的資金,登上那樣的山需要許多保暖與協助登高的裝備,到了當地還得請挑夫與雪巴人協助運送物資與其他事項,只憑著強烈的熱情能懷抱的,僅有夢想。
 
曾在大戰位居軍官的英國人大狄肯認識兩位登山客其中之一,波希瓦爾‧布羅姆利。他以尋找失蹤的他們為由向波希的母親籌措資金,波希的母親同意了但條件是大狄肯必須要帶上波希的堂親小瑞。因此這支秘密組成的四人小組即將在一九二五年的春天出發到聖母峰,成員有大狄肯與他的法國夥伴尚克勞德、美國夥伴雅各,以及小瑞。
 
這四人,外加小瑞的隨從帕桑,也是這支秘密登山隊的隨行醫師,還有三十位的雪巴人,組成書中的第一部〈登山者〉。表面上這支登山隊是為了尋人而組成,但背後的真正目的仍是為了聖母峰那遙不可及的峰頂,就連波希的堂親小瑞也有這份慾望,可是誰也不知當他們步入這座世界第一高峰後,將會發生什麼。
 
閱讀開始進入第二部〈山〉,老實說,若非同好,又或對登山活動有所了解的人,大量的登山過程與專有名詞真會讓把人弄得暈頭轉向的,尤其是我這個地理奇差的傢伙,幾乎完全搞不懂也想像不出書中描述眾人挑戰的各種山勢地形,但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在聖母峰之上那冷冽又詭譎多變的氣候,與氣壓帶來的傷害,就算我無法理解大狄肯、雅各他們進行的是多困難的攀登,也充分了解他們處在多惡劣的環境下。
 
我慢慢了解到,聖母峰上的倦怠感是漸進式的,它會持續累積,直到奪走你的性命,或直到你滾出這座山為止。
 
在真實與虛擬間,除了逼真的攀登聖母峰的情節,在二零年代,有許多名人,這些人真實存在,作者利用了他們虛構一個小說的架構,但真真假假就如幾乎要掩蓋一切的紛雪,堆積在痕跡上,它們的界線很模糊。
 
然而回到現世裡,也同樣,真真假假得很模糊。
或許在不一樣的年份裡,也曾有秘密的登山隊,在雪白刺眼的白峰之上,留下不為人知的秘密。
 
 
最精彩的,反而是把我搞得一個頭兩個大的聖母峰部分,若要說此書恐怖,這也是最恐怖的部分,當然實質上擔當幕後黑手屬於書中的第三部,但那是為了小說而創作的,而登上聖母峰卻是真實存在,而留在那座山上的人們也是真的,他們的慾望與殷切更是真的,從人們發現這座山峰的巨大高度後,到早有人成功登頂的現今,許多人與這座山的故事,可說是美麗,也可說是一首哲學詩,或愁歌,但暗藏其中的可怕,更總是留下傷口。
 
這本與史料,幾乎無縫成衣的登山小說,讓我最難忘的,是那種狂喜與憂愁混入慾望而編成對聖母峰的那份意志,他們像是要衝破如排山倒海而來的重力,就算僅能承受一定程度的肉體已出現裂縫,還是想走到峰頂,或許匆匆幾眼,看那狂風與噴雪,一生就已足夠。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登山小說 歷史 懸疑
    全站熱搜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