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班雅明.史坦 Benjamin Stein
譯者: 莊琲琲
出版社: 天培

 

是回憶,將我們塑造成與之相應的人。他人的真我即存在於記憶之中。


即使從眾多的文學作品中,總見關於記憶的點點星星,我仍相信著那怕有部分的回憶錯誤,組成我這個人的相關記憶是無堅不摧的,但看了《心靈映寫師》,縱然懷疑的種子並未發芽,我卻不得不思考,記憶是甚麼?

回憶起我這個人,有許多缺口已經模糊不清,當然有許多人可以替我填補上,但我也知道那幾乎不可能還原原樣。對今日的自己反省、要求是根據於過往的冒失,如今的慾望追求來自過去的遺憾,現在的作為與所計畫的未來,我想那也是從小便塑造的教養,如此認為是因為想起自己便是這個模樣。原來,記憶並不是忘了也無所謂,那根本涉及自我認同的問題。

《心靈映寫師》有兩個入口,無論從哪一面開始閱讀都可以,兩個入口各有一位主角,他們從毫不相干的兩端逐漸接近,於相會時觸發了暗藏平靜下的衝突,結局也隨之而來,可是凝視著兩人最後的那行字,我想到的,不是結束而是命運、因果。

主角之一的阿默農是位心理醫生,當踏入他的人生之門,會瞧見一位平靜虔誠的好孩子,他娓娓說著他來自何方,如何成為一個醫師,他被學校退學時,他的父親請求蘇黎世的一位至交教養阿默農。這位叔叔給了阿默農一本書,書中述說一位出版社編輯與一位作家正談論著作家甫完成的新作,而一位外國人介入他們,詢問他們是否是無神論者,稍後即以無可預測的命運反駁他倆所相信人可以掌握一切的科學理論。

這段好似反映另一位主角楊的人生,他認為他所走的每一步皆掌握己手,最後卻墮入猶如命運的無法預測。

讀阿默農的人生時,我感到一陣平靜,我並不了解猶太人的生活與信仰,但聽著他生命中所出現的智慧格言,一種純粹的秩序及安樂油然而生。阿默農的人生滿是猶太教的律法與規範,當然還有教導並指引方向的道德,對於許多虔誠的猶太教徒,人生道路清晰明白,我不了解這個世界,即使阿默農在他的故事裡談論了許多,我也不敢斷言,但我想許多人是走上了與宗教相關的路,換成我們的認知,那是傳達知識的智者、學者,但阿默農能讀取他人記憶的能力讓他走上不同的路,因為透過如此,他看見他人的內心,那些無法向外訴說獨自受折磨的痛苦就埋在被遺棄的人們內心深處。
當定期施藥以使病患鎮靜麻木成為例行公事,誰還會多花心思,去感同身受以各種面貌控制了病患的無垠恐懼?誰會正視他們的冷漠、暴躁、強迫症狀與妄想,其實都是心靈為了勉強維持平衡而做出的自我保護策略?

阿默農的前半生,叔叔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個廣闊世界的大門,而非固守傳統的不變人生,也警告他許多充滿誘惑的危險,但明斯基一事,他卻直到無法挽回才想起叔叔的警告。

明斯基堅信他的真實人生被竄改,他的故事取自真實事件,被揭發的事實毀滅了他與阿默農,而這正是引發衝突的起因。當阿默農的門關閉,我再度從楊的入口啟程,看見的是一個出身於東德,歷經東西德統一,對書籍求知若渴,對成功渴望的少年,一只疑似他的手提箱送到他美滿的家裡,自此他便陷入記憶分裂的慌慌不安。

楊的故事,我感到混亂、矛盾。我無法理解他的動機,但他在書裡提到一位作家興致勃勃地告訴他,在古埃及如何治療精神病患,那些手法讓病患在極度恐慌之下,從他們的妄想之中釋放出來。這讓我想起,現代社會裡那些足以讓人精神受損的壓力的來源,不就是貪婪。

只是,我們能稍微容忍遊走在狂熱邊緣的貪婪妄想,那一時迷失的出走,暫時脫去真實而飄盪滿足於另一個渴望中的世界。


《心靈映寫師》將兩段人生以不交錯,從看似無關的兩端各自由遠而近的方式敘說,達到一種懸疑十足的效果,進入結局之後,更無法感覺已經結束了,無限的想法蜂湧而出,我忍不住回想阿默農與楊之間的關聯,以及充塞他倆之間的那些細節,這不是部推理之作,讓人細想的不是那些有形的線索,其實根本沒有答案,甚至可能是這只是一場心理治療的夢境,但書裡提出的哲學與人生觀,無形卻充盈著重量般的力量。

我當然害怕記憶中的我,其實是虛假的,但總想起阿默農所說,究竟會使人毀滅的真相,有哪一點可贏過令人重生的真相呢?

心理治療,阿默農將之視為一種藝術,我認同。與人溝通或許不難,但交流很難,具有療效的更難,將破碎的心靈重新塑造,那需要一雙巧手,一件美麗的藝術品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第二件,那麼要求已經破碎的心恢復成最初模樣,我想,那能修補,卻不可能再度璀璨。

 

 

 

 

 

 

 

 

arrow
arrow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