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P德拉尼 JP Delaney
譯者:呂玉嬋
出版社:皇冠文化
 

 

我和房子如今成了一個看不見的舞臺布景的一部分,我知道他會仔細考慮我的生活,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謹慎,越來越美麗。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我越來越難以參與這些牆壁以外的世界,混亂和醜陋所支配的世界。

控制,這本書不禁讓我開始思考這兩字所具備的善與惡。

活在這世間,很難說哪種制度、哪種方式讓人真正自由,實際上我真切懷疑自由到底是甚麼?我能想像民主體制下的自由,組成「控制」的成分絕多數並非善意,至少將自主權視為基本權利的人們不會認同,我們甚至可以自豪地說:誰願意被隨意掌控自己的人生。然而這本小說,暗示一種可能,倘若你願意被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生活,檢視紀錄一路走來的變化,或許你會開始注意到付出就會有回報。

無法否認這很吸引人,當四面牆全是東西時,我開始想像空無一物時的樣子,但那永遠不會發生。控制是種約束力,它有適合與不適合的調適性,彷彿一種測試,你能成為超人拯救世界,或是繼續過著被拯救的一般生活。


佛格特街一號,這房子以最簡潔的方式呈現,絕不適合家庭居住,它的科技層面嘗試與人工智慧結合,它記錄使用者的居住數據並控制屋內的大小事。我認為不管哪一種世紀,孩子都不適合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但作者為這本小說設計的這棟房子很有意思,讀到最後,會發現無論事態如何發展,非生命體的事物都只是一面鏡子,它只是反映出某人的意志、心魔,我甚至覺得佛格特街一號具有人性,它有令人恐懼的外表,可若你能看進它的內心,你的確能與之對話。

兩個不同時間入住佛格特街一號的女孩,以交錯的手法述說她們從入住緣由到最後發展,書裡並非讓她們單純地講述故事,隨著劇情深入,建造這房子的建築師愛德華開始佔據她們的生活,改變她們的習慣,慢慢地讀者從她們身上看見相似之處,作者用不含蓄但略帶暗示的方法讓讀者知道,艾瑪與珍,這兩位女主角正在經歷甚麼,有時候一個不注意我會將她們的故事重疊、接續,可我也逐漸明白她們是完全不同的人,奇妙地是,或許故事中的人也不曾想過,艾瑪與珍反而考驗了像佛格特街一號這樣的房子對於居住其中的人能產生的真正影響,由對比而凸顯出來。

這類型的小說這幾年很常見,我認為這類小說是種心理懸疑,對自己的定義、與他人的關係,始終存在困惑與懷疑。當我們開始疑心某事、某人,究竟會發生甚麼?如愛德華這樣追求完美的人,不僅是生活細節,道德誠信都是完美的一環,他是對的還是錯的?或者如出現艾瑪身邊的那些人才是正常狀態?心理懸疑的戲碼,常落入自言自語的狀態,我不怎麼喜歡這情況,但這本書很有趣,作者從建築的角度帶入這問題,利用房子製造懸疑,在思考我們的人際關係之外,也帶出對於「家」的不同想法,以至於個人,就如書中有時會出現的小問題,這些問題都來自於房屋出租時要求入住者必須填寫的申請書,第一題就問到:請列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個人物品。

除去維持社會身分的必要物,這個問題越想,我發現最後好像不存在任何「必不可少」,無論是無法精簡個人物品,還是重新審視本就不多的個人物品,仔細想想沒有了那些東西就真不能生活了嗎?在佛格特街一號裡,生活語言降至最低,不必經歷重複無數次的啟動關閉,假設在這個空間內不會經歷驚悚小說必有的變數,從外面世界回到這個空間中,生活的痕跡抹去了,只剩下自己,我不知道這算不算可怕,這房子當然不會幫你做所有事,例如擦拭浴室水漬、排列廚房用具,但這本小說讓我感覺,就算做著這些事,仍能感覺到自己,因為在這房子裡,除了專心於這些事,哪還有其他多餘的事。


我很喜歡這本書營造的氣氛,看似常見的心理遊戲,讀到最後與其說是反轉,更像人心不可測,沒有很強的戲劇效果,卻餘味繚繞。沒有誰控制誰,就如結局好像任何可能都有,它並非開放結局,可仔細想想,當事者不見得會照著我們心裡想的下決定。

 

 

 

arrow
arrow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