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建東  
出版社:寶瓶文化  

 

我想,用海德格在《形上學導論》中的話來結束這一篇短短的精神病人漫談錄,是最適合的:「令人驚訝的不是這個世界為什麼存在,而是這個世界竟然存在?」

不知為何一開始,我把這本書與《飛越杜鵑窩》想到一塊兒,大概就像人們會把浪漫與吸血鬼想到一塊,我把精神病患者與解放想到一塊,彷彿脫離地心引力的必然,世俗中認定的正常,如〈從一到二〉此篇提到世上只能被觀察到一次的現象無法反覆檢驗應證,這些一次現象因此無法成為可信的理性依據,但這種有憑有據的尋常有時真像牢籠,人的腦袋有極限嗎?胡思亂想能到何種境界呢?這些怪誕異想像無邊際空間,沒有上下左右,把四肢使勁撐開也踢不到半樣東西,自由與解放有差別嗎?我不太懂,但我想善惡道德在這裡沒有框架可用,思緒才解放了。

妙得是,其實這本書比較接近《宅男行不行》。

 

作者以精神科醫師的視角,記錄這位以第一人稱出現的醫師與病患之間的對談,雖不了解實情究竟如何,卻覺得挺真實的,只是創作畢竟要求一定的完整度,多少還是感覺得到故事的痕跡、某種心理因素的懸疑。

就如這位醫師所說,學歷越高、知識越廣的人,出現精神認知疾病的機率就越高,書中的病患不是無邊際地講些毫不連貫的無意義的混亂,除了明顯畏懼某種事物或現象的患者,大多數人就如正常人,交談如常,令人驚訝的是,那些內容雖瘋癲,卻也條條有理,有物理理論根據,加上偏執添入的大膽假設認定,有些甚至還帶有幾分哲理。

從我這類平凡腦袋看來,他們就是用腦過度,想太多,所以越過了某種界線,游了太遠回不來。

每篇故事都不長,但每看完一篇我常會陷入昏昏欲睡的狀態,那些宛如新世界理論實在很傷腦,也很有趣,如〈你好,36000271號〉裡的那人,認為世上只有他一個人,其他人也是他,他感覺得到所有人、動物植物有編號,後來他才想通那些編號是他的投胎順序。他的認知,對我們而言,會產生無數因為不合理的問題,可他不但回答了還侃侃而談這些編號之間關聯的趣事,彷彿這事可是很有它本來的道理。可是回過神來,就想到我為何要那麼認真理解,那些理論不是本來就不太合理嗎?

因為我是懷疑論者,再異想天開,總不敢斬釘截鐵地說:不可能。

有些人的徵狀,卻有如都市傳說,現在想來,似乎也很合理,都市傳說本就因妄想而產生,可其中也帶著些社會現象的真實性,〈黑暗中的眼〉講一個會從各角落、陰暗處、縫隙看見眼睛的男人,醫師認為這人因為接觸到某種理論而動搖了世界觀,即使知道機率很小卻開始無法忽視那些微的可能性,也就是他已經無法說服自己這些眼睛並不存在,這情節有如伊藤潤二,不該存在的異常卻出現了,看他的故事時其實一點也不恐怖,可能從醫師的角度出發,治療就得找出問題點,進一步了解緣由,又不小心進入了書中不時出現的量子力學,但我想對於局外人而言,無論理論多密實,看起來依舊像一篇都市傳說。

太過自我中心,或許也是偏執加深的可能,不少患者的理論都會指向上帝,他們化身為上帝的詭異過程在不少科幻故事出現過,總得來說,其實就是一粒懷疑的種子終於被認真看待,細心呵護,我們大多放任懷疑如微風飄散落地隨處生長的野草,偶爾意識它們的存在不太放心上,但這些患者卻把它們養成了大樹,本無的世界,卻發展成具有世界觀的組織。不知道是要具有強韌的意志力,還是足夠相信所謂正常的堅持,稍微開放心態的柔軟或許也需要,否則整天聽著這些似是非是的理論,被同化的那一天是早晚要來臨的。

老實說,我頗欣賞患者們有沒有極限的奇思異想,但看了這本書後,我才意識到正常有多重要。
如果有一日,如書中的精神患者成為多數主流,想像那畫面,所有人都在談論高深的宇宙、上帝、物理學、生物發展等等,可是他們沒有交集,因為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無論他們的思想多躍進,究竟甚麼樣的人能執行那些世紀大發現?

突然想到最後那篇故事中,被稱為鎮院之寶,窮凶惡極的那人,極度聰明卻不想走正路,視正常與非正常為無物,這世上有許多人利用精神疾病逃避責任,我覺得那是個貪婪滿溢的漏洞,但這個人愈可怕卻讓人覺得反愈顯得他的腦袋有多清楚,他看世上的正常有多可笑,所以玩弄人的理性界線、挑撥人性,不得不承認,比起醫師費盡心力了解病患,這種人似乎更能輕鬆進出那些異常的瘋狂世界。

這世界,對穩穩踏在土地上的人,可是太真實不過了。

 

 

 

 

 

 

arrow
arrow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