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法蘭西絲.哈汀吉 Frances Hardinge
繪者:達姆
譯者:趙永芬
出版社:青林國際出版

 

在那一瞬間,她不會有興趣知道自己正擺盪於兩個世界之間,各有各的法律。打從岸邊那一躍,她已脫離公爵管轄的城市。河上只適用行船人輕鬆自由的規則。為了逃避岸上的法律,曼德的咖啡屋在河上來去縱橫,顧客才好暢所欲言。在這裡,煽動暴亂和瘋狂陰謀有如咖啡壺一般沸騰冒泡。

不同於《謊言樹》的灰暗色調,《厄夜奔逃》滿是鮮明的色彩,混亂又飽滿。

兩張截然不同的面貌,卻有同樣的煙硝味,同樣述說著語言的可怕,不當的文字會如何扭曲生活、信仰。


誠如作者在書後附上的免責聲明:
雖然這個王國大致是根據十八世紀初的英國所寫,但在歷史真實性方面,自由揮灑的程度令人震驚。

對於真實歷史,我所知當然極度不足,但就電視劇的程度也稍微看得出當時貴族們的舉止裝扮,以及風土民情。但作者以此為基礎所發展的天馬行空,不能說是縝密下的細節裝置,而是不受控制的膨脹,以至於即使已經讀到中半段了,還是摸不著頭緒這故事究竟想說甚麼?那姿態擺明著一時半刻是說不清的,我嚴重地懷疑這會發展成系列作。

一個十二歲女孩帶著一隻大白鵝,早就有逃家的思想準備,說書人伊朋.柯蘭被捕正好提供了一個機會,莫絲卡救了他也就順道賴上了他。一個靠著口才混生活的騙子詩人,怎可能把女孩當成救命恩人帶在身邊,女孩與詩人鬥智般地一路來到曼德這個城市,途中還救了治理曼德的公爵的妹妹,可謂是即時地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兩個人的鬥智仍舊繼續中,但曼德卻不見得想要善待兩人。

沒有任何奇幻的成分,我卻一直有種超魔幻的感覺。如伊朋.柯蘭耍計謀時,口若懸河地編出的故事裡的那種誇張的浪漫,過分裝飾的妝容、精心包裝的詞藻、迂迴再迂迴的攻防對談,那讓我完全有種童話世界的夢幻感,彷彿全部的事物都暗藏著含意,不存在單純表面的直覺。仔細一想,那也可以說是以情感豐富的人的視角所詮釋的世界,不直接戳破他人的醜惡可是種禮儀。

因此,莫絲卡一邊咒罵父親就這麼把她留在世上,甚麼也沒有留給她,一邊想盡辦法在混亂的局勢中求生,不停地思考如何選擇、如何做,才明白父親給了她讀書識字的能力,當她理解了文字帶來的意義後,也有了思考問題的力量。


關於宗教、權力分配,作者虛杜了很有趣的設定。

各司其職的諸神在不同時刻有不同的好人代表,而最有趣的是喧囂時刻,無法協調眾人對其信仰的眾神的必要儀式,不如開放一個時刻讓所有人盡其所願展示各人的敬神之道,許多人會躲避家中度過這個時刻,四面八方而來的敲鐘聲各有其規則,混雜成一個巨大的噪音戰場,當然這也是個很好的掩飾隱密行動的好時機。

而權力分配,雖說傳統上有個議會會決定國王繼承者,原諒我有點忘了發生了甚麼事,各城鎮並不信服議會的決定,紛紛各自擁護其他有資格繼承國王的貴族。雖說作者蓬勃的想像力沒有把事態弄得很複雜,但一個國家走至今日這般混亂又平和的局面,所經歷的動亂與改革必然不少,黑暗時期更是不可能沒有。

當時人們推翻了抓鳥人的恐怖統治,卻非常害怕有著激進思想的文字會再次鼓譟人們的心,引發新的混亂,因此主張將書本燒掉,也因此後來的文具人公會便開始負責審核把關所有印刷物,有文具人公會的印章才是合法、不帶邪惡的文字。莫絲卡的父親奎倫.麥伊反對這種極端的處置方法,書本裡的知識是無價的,因此大聲疾呼知道真相的重要,他的言論造成恐慌,但最終即使被冠上激進份子的標籤,莫絲卡知道父親誰也不是,只是一個相信真相不該被掩沒的人。

除了貴族治理,民間還有各種公會互相制衡,這些公會的力量在柯蘭對莫絲卡解釋公會失衡的嚴重性時,完美地解釋了如果大大小小的麵粉廠不工作、修補衣服的工人罷工、船伕不再載客、農人不再運出農產品、鎖匠不再為顧客安裝安全的鎖...或許小說沒這麼說,但有個道理是一樣的,每個平民或許都做著小小的工作,可是他們的工作也都牽連著另一個人的生活,這一連串的運作如果不再互相合作,小力量也會釀成大災難。

最後莫絲卡與柯蘭的對話,說著真理的重要,人如果不再思考,便會陷入迷信的泥沼,害怕莫須有的假設,受人愚弄,但捨棄信仰,不再相信有美妙的天堂,孩子也不再懷抱夢想,就是真的好嗎?


朋友曾告訴我,當我說著一些微不足道的想法時,那就是立場。朋友的話讓我印象深刻至今,因為我從沒想過立場是如此容易形成。

不思考也是種立場,只是這種單一如果變得龐大,便會變成一種帶有壓抑性的社會共識,奎倫.麥伊想要疾呼的,我相信是鼓勵,希望眾人能從文字裡吸收百花齊放的思想,讓各式各樣的立場如喧囂時刻,能大聲地說出來。

即使吵鬧得誰也聽不清楚,縱然永遠不會有意見一致的時刻,仍舊可以相信終有一天,所相信的、所追求的,會有成真的時候。

 

 

 

arrow
arrow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