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珊.貝絲.佩弗 Susan Beth Pfeffer
譯者:蔡心語
出版社:尖端

 

最近的天氣很怪異。
有天早晨下起了大雨,迷糊間我聽到風雨使力地打在窗上,中午醒來時卻看到彷彿無事的大晴天,午後天色微微暗了下來,沒有雨味,空氣裡有股悶熱,卻不能不穿外套就出門。
隔日,來了一個措手不及的豔陽日,熱得我換上輕薄的長衣及短褲。
到了翌日,忽然間,熱浪湧過,氣溫驟降,昨日才換收起的鋪棉長褲趕緊翻出來套上,厚衣發熱衣毛織背心也全穿上,講話間則透著稀稀的白煙。
而這幾天,開始維持半晴略冷的狀態,偶有晴朗的天色出現。
但我聽說,又要變冷了。

這幾天裡,每到夜晚我便跟隨著米蘭達,與她一同目睹小行星撞上月球的天文景觀,也目睹了月球被撞離原本軌道後的巨大模樣,接著海嘯地震、火山爆發,石油短缺、電力中斷,糧食問題浮上,我看著他們所熟悉的生活正在一一剝落。

於是,米蘭達的不可置信開始滲透進我的知覺中,莫名的懼怕有時會突然出現,逼得我跑到窗邊確定日光仍灑滿大地,月亮也依舊高懸夜空深處。

巧的是,我的家中成員和米蘭達家很近似,也有一個類似日照室的二樓溫室,房子也位在鎮外幾里處的小村裡,這一切都讓我產生一種空間重疊的錯感,恍若下一刻不可能出現的大雪就要來襲,遙遠的火山噴灰就要如大浪捲向我所居住的這個海上小島,家中的存糧是否足夠?飲用水是否充足?末日簡直就像近在眼前的大片烏雲,即將降下傾盆大雨,淹沒我。

好些天裡我都被這樣的不安籠罩著,害得我有點後悔看了這本書。


不過我也忍不住笑自己,是不是想太多,有點妄想了?

單看《殞月之城》這個書名,我曾猜想天外飛來一顆大隕石把地球打得四零八落的,所有的陸地海洋面貌全變了,主角們發現他們被孤立在一個荒涼頹壞的地方,他們因此努力建立起一個和以前一樣能遮風避雨的家,守護彼此的溫馨故事。大致上我也不算全猜錯,只是想得太過浪漫了。

我以為人失去了所有,還有創造的能力,建立一個新的國度。

但月球的偏離並沒有摧毀地球,只是把人類的文明帶走了大半,在佈滿科技的土地上,人們得再度回到原始生活,挨過饑餓與寒冷的攻擊。

這個故事最可怕的,不是個人的死亡,而是家人與希望。

作者或許是有意將地點設定在一個小鎮上,又將主角設定為住在小鎮郊區外的一家人。這就像是衷心希望有人能逃過這場災難的暗自祈禱。
米蘭達一家人沒有親眼目睹災難的破壞有多巨大,他們不清楚資源被耗損得多嚴重,到底有多人死去又有多少人還活著,
封閉反倒成了一盞獨特的希望燈火,使他們無法絕望,因他們還沒有一無所有。


全書以一個十六歲少女的日記寫成,從春天到冬天,
從氣惱死黨的轉變、憧憬還未降臨的愛情、擔心課業升學等等的青春期煩惱到朋友的離去,愛情的無疾而終,茫茫無期的未來。
因為她不必像那些黑暗血腥的末日電影裡的人,倉皇逃生,奮勇禦敵,所以縱使她的生活不再如往常一樣,面貌卻還是熟悉的一切,只是失去了活力,雖然失落,她仍舊還是個才十六歲的女孩。

有時我會忘記日記的本質,對米蘭達的幼稚與任性感到生氣,可是看到幾頁後的日期時才又想起這是米蘭達的日記,日記本就是用來寫下人最私密、最無法在人前道出的真心,世界雖然遭逢了危難,但一個十六歲的女孩仍有權在她的日記裡寫下真實的心情,哪怕那些心情看起來是那麼的微不足道。

也因為如此,書裡飄散的,不是末日世界的絕望,而是一個年輕生命尚顯稚嫩的氣息,她說他們可能會死,但全家人都希望最小的弟弟強尼能活下去,她說肚子整天都很餓,但她仍想去池塘溜冰,雖然只剩下活著這件事好堅持,可是她還是有好多想做的事,想見的人,她也想可能沒有未來,但家人都還在身邊,還不到放棄的時候。

如果我們能親眼見到米蘭達本人,或許我們會說她已經是個成熟的大人了,但不會說謊的日記裡,仍清楚地記錄著她還只是個十六、七的女孩而已,那並非成長的成熟,是為了家人為了希望堅持下去的接受事實。


若比較重視細節與人性真實,《殞月之城》看起來或許天真了些。
不可否認,有時的確有讓人感激的幸運存在,可是就算有好運讓我們避免了災禍,不懷抱希望去前進,不堅持活著去面對,說真話,在還未看到世界真的崩裂的那一刻前,我們怎麼知道未來消失了。

作者的用意,或許也在說:與其糾纏掙扎在人性的醜惡裡,不如把目光集中在遺落在一個普通小鎮上的這家人,看一個單純為彼此活下去的真實情感。所以書裡的惡意是輕描寫過,但不強調良善,僅用一個年輕的生命,告訴我:她的無法接受、她的痛恨、她的無奈、她的接受。



這是一套四本的系列小說,我原本想在米蘭達滿十七歲的那天,寫下未來的希望後,另外三本難道要在這充滿喜悅的後面投下什麼難測的末景?
好在另三本續作是寫發生在其他地方的故事,沒有意外的話,那溫暖的心意仍會延續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末日 希望 家人
    全站熱搜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