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野上照代
譯者:吳菲、李建銓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等雲到》這書名實在很有意思。
像是在等待誰的大駕,又像是等待浮雲緩慢飄過的悠閒之情。

不過,此書卻讓我看得腦袋打結,太多陌生的人名與不熟悉的電影,其實我大可當作是讀資料般的角度看此書,但心裡似乎有點不甘願。
相較於書和音樂,我對電影的熱情是弱些,因此電影我看得不多,也不太在意,可電影就與書與音樂一樣,當你迷上其中一樣時,這三者就很難分割劃開。閱書時,會不自覺想像畫面;聽音樂時,會不自覺想起某種心情;看電影時,會不禁猜測起那人內心的思緒,這些都是故事,也都是反映內心的鏡子。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那像是每個人缺失的一塊圖。


黑澤明之於我,是上一代的人,是一個代表巨人的名號,我是既熟悉又全然不知。
但若問我對這位導演有何想法,我照樣是不在意的態度,當然這是在我完全沒看過他的電影的前提下。一個導演帶給每個人的內心價值,我認為不管如何,還是建立在電影本身。(我定會去找電影來看,但這也絕對是不知多久之後的事了)

《等雲到》的主要側寫對象雖是黑澤明,但不免會寫到與之合作的各方人,與其說我透過此書多少瞭解了黑澤明這個人,另一個更大收穫則是能一窺日本大戰前後時期的電影產業,對於身在其中的作者,想必是很燦爛的過往回憶吧,因為連我這個一點概念也無的局外人都能從作者的行筆間感受到她對於那段歲月,對於與她在電影生涯裡交往的人們的情感與懷念,是如此的深刻。

隨筆的寫法,有種在茂密的枝葉縫隙透視些許端倪的側目感,非全然清楚的距離對於我這個算不上是迷的人,那遺落的空白就留給電影來介紹,似乎更好。

之於電影,沒看過的我實在沒什麼立場說什麼,就算看了我也懷疑我這個門外漢又能說什麼?
可我很喜歡黑澤明導演對於配樂的想法,關於對位法,我非常的認同。
內心悲傷時,是一片悽愴,對於哀戚的樂曲,只是增加哀怨,但這時如果聽到歡樂的樂曲,內心幾要靜止的哀卻會像是被攪動般,逐漸流洩出來,又或踏著輕快的步伐哼著愉快的小調,歡欣的背景下,那人做的卻是極惡毒的事,真是不寒而慄,再者如在一片壯麗悠揚的沉靜樂聲響起時,人們卻瘋狂大笑,那瘋癲的狂喜之悲,只會覺得不甚唏噓....好的配樂有時比畫面、劇情更能長留人心,記憶會遺忘,但音樂是很神奇的存在,會遺留很久很久。

電影配樂何其重要,我未曾懷疑過,但我想能完美地將音樂運用在電影中的導演實在也很不容易。


從書裡,彷彿看見一個時代的結束,我樂觀地想那些絢爛一時的過往會像養份,一直往懷抱夢想的人們傳承灌溉下去,然後不斷地留下歷史的記憶。

對我而言,對某樣事物有強大熱情的人都很有趣、很可愛,不管怎麼說,
一部電影的產生,不論是在過去還是現今,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黑澤明 隨筆側寫
    全站熱搜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