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露塔.蘇佩提斯 Ruta Sepetys
譯者:林士皓
出版社:尖端

 

邪惡為何總在黑暗中滋生,

因為那是不可視人,羞恥的行為,唯有遮掩起來才敢稍微一抖彎折身軀的怪物。


戰爭是什麼?政治又是什麼?

現在回想看過遺忘大半、待看而未看、已看卻中途停止的那些書,不禁讓人搖頭,人類的過往完全是一部戰爭史,由內至外,東西南北,無論故事情節曲折夢幻,戰爭的暗影總是揮之不去。

戰爭的遺毒至今仍殘留在活下來的人身體裡,流轉在家族的歷史裡。
不管小說裡述事的手法如何,真正想講的故事又是什麼,故事的背後總能看見靈魂般的意志,佇立在事實的基石上,沉默的目光好似在說:不要忽略,不要默視,不要忘記戰爭的代價。

我不明白,戰爭帶來的毀滅真的值得過虛妄的永恆嗎?

事實證明,沒有理想的國度,也沒有人真的想建立這樣的國家,那些永恆的口號全是自私的以為。

當蘇聯進入史達林時期,為了排除異己,史達林與他的秘密警察便進行了一連串的政治鎮壓與迫害運動,就好像要把潔白的衣服上的微點污垢徹底洗去,瘋狂地在黨內、社會上大清洗,把疑似、可能反抗政府的人大把大把地捲入無意義的攪盤中,用死亡奪走抗議的聲音,利用恐懼壓抑反抗的勇氣。
1938年,上百萬人死亡、被槍斃,被迫遷居,下放勞改、進監獄,惡劣的環境與沉重的勞動帶走了更多生命,這群愚人終於意識到清洗過頭了,但他們沒有真正的停手。

1939年,德蘇簽定了互不侵犯條約。隨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波蘭被德蘇瓜分,蘇聯緊接著入侵芬蘭強迫其割讓領土,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被強行併入蘇聯。

莉娜與弟弟、母親被秘密警察強行帶走那年是1941年,也就是德國撕毀條約對蘇聯進攻的前夕。

波羅的海三小國就好似突然間在地圖上被擦去痕跡,沒有任何理由,因為戰爭的目的本就是為了掠奪。


《灰影地帶》以莉娜一家為視角,道出立陶宛人不被廣知的失落歲月。

一路向北遷移的旅途,宛如部分世界的殘貌,我無法從莉娜的眼中看見他們以外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他們慌然間被推進一輛卡車被送走,與父親分離。又被塞進一節節瀰漫著腐壞氣味的火車車箱,漫長的路途叫人迷失時間,他們像一大群無法動彈的生畜,忍受著飢餓。當火車停下,所有人被當成買賣物品,無人知曉被買走與被留下的人,誰人的命運較好?
旅程再起,剩下的人被送進勞改營,苦力與飢餓交織成他們的往後人生。

全書分成三部,代表三段旅途。
每篇分章皆約莫數頁,其中會挾帶部分莉娜過去的記憶,生活還美好的時候。

我很感激作者以青少年小說的手法寫出這份沉重,讓我不至於徘徊在某處灰暗,心悶難耐。
不過我突然發覺不同作者、不同類型的這些書裡的少年少女們,多數都很相似?或許是他們全曾有過美好卻在一夕間崩解,轉變的人生只能在艱難裡苦熬的緣故。我似乎可以看見他們的雙眼裡,散發出的那種微弱卻猶如黑暗中唯一的光,很堅毅地直看著我,又或許,是看向我背後的前方。

不知盡頭與結束在哪的旅程,與飢寒交戰的人們讓我想起《殞月之城》米蘭達一家。戰爭的迫害竟與世界的末日如此相像。
莉娜不想死,雖然絕望卻努力擁抱希望的決心讓我想起《完美世界》的卡希雅,放棄安逸也要找回所愛的決心。愛與自由是老牌子的口號,卻永遠是最有力的寄望。

感覺我好像在幫出版社打廣告,我只能說這幾本書正好就是如此感覺。


立陶宛人雖然在五O年代陸續被釋放,可是他們仍未脫離蘇聯的掌控,那些不公不義的事只能深埋在他們心底,只能跟有同樣經歷的枕邊人私語。

別說戰爭與我們無關,更別去認為政治是無謂的東西,戰爭的基石就是政治。
如果我們承認政府的存在,那麼我們就都是政治的一部分。

原諒敵人,讓愛盈滿心胸。是的,和平需要這樣的安樂。
但是完全的退讓隱忍,不是順應和平,是壯大邪惡的機會。

倘若人們不再關心己身以外的任何事,放任外頭的惡行視若無睹,
末日不必隕石、不必海嘯地震,冷漠就可以造成。

當然,無知也是種可怕。

arrow
arrow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