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男孩》試讀活動

作者:琳恩‧卡波布(Lene Kaaberbøl)
安奈特‧婓瑞斯(Agnete Friis)
譯者:待補
出版社:馬可孛羅

 

用一個形容詞來表述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我會用「凌亂」。

從頭至尾,這本書都沒有匯整連貫的意思,這一點挺讓我訝異的。可轉個念頭,以看歐洲電影的角度來看此書,就會覺得這很正常。

北歐電影,在我薄弱的印象裡,是雪白般的沉靜,那默然的無聲下像是無止境的苦悶,以具體的動作來說的話,就像是在冷寂的空氣裡呼出一口無奈的霧氣。(如果沒有點耐力,真的會睡著)

緩慢如常的生活步調,就像雪,不斷紛落,隱藏其下的控訴又輕又微小,彷彿風一吹又不知飄到哪了。破碎的人生交織在電影畫面裡,有回憶,有衝突,有掙扎,但最後...又回到生活,究竟電影中的人們去追求了什麼?他們逃避什麼?又想得到什麼?我常一頭霧水。
每到電影的尾聲,我唯一想得到的,只有「生活就是如此」。

這些人們只是在說他們的態度,如此罷了。

 

《行李箱男孩》簡單來說,即是以一個三歲小男孩的綁架事件來串起四個人的破碎人生。

開頭便以這些人在這個事件裡扮演的角色來切入主述,很當然剛開始看的時候絕對是一頭霧水,得要不斷地看下去,直到主角之一妮娜找到裝著小男孩的行李箱,至此,事件的大概樣貌才能猜出,這是一樁買賣人口的犯罪。

然而,買賣人口背後的理由與造因,看似是出於愛,實際上卻是出於可悲。

救子心切的丹麥富翁並不如他所想的那麼愛他的家庭;
失去孩子的立陶宛母親發誓無論任何辦法都會把她的小兒子帶回來,但等待無助的煎熬讓她又想起失去第一個孩子的那段不願回首的記憶;
受人所托意外救了小男孩的丹麥護士,大可把孩子交給警方,但長年協助非法移民或難民的憤怒經驗裡,她知道把一個無依的小孩交出去,他的命運並不會因此變得比較好,在她弄清楚孩子的來歷前,她無法不理,但她又能做什麼呢?這樣的她,甚至連家庭、丈夫小孩都顧不好;
導致局面失控的立陶宛男人,渴望家庭,一心只想把貨交出換一筆錢,搬到別的地方和心愛的女人生孩子。父親母親與兩個孩子一起坐在餐桌旁,這樣的畫面支撐著他的憤怒,即使事態失控,交易破局,他該得的錢也一定要拿到。

本就無關錢,錢是利器,可以買孩子、買器官、買女人、買一個家、買自由買重生...但用錯了方法,該得的都變的不該得,可以幸福的也不幸了,而這一切都只因買賣的廉價是如此的輕易。

人嚮往著去一個有夢想的國度重生,但丹麥只是一個國家並非天堂,年輕人來卻發現希望殞落了,更何況暗藏其中的危險,令這些年輕生命多膽戰心驚。透過妮娜,多少窺見非法移民者的困境,但是丹麥根本無力去負擔這些人的夢想,他們來到丹麥又能期待什麼?多數還是任人欺榨、剝削,甚至連離開的自由都沒有。

但我覺得此書比較像是青少年版的犯罪小說,書中多少寫了社會上的一些問題,但最主要的還是重於這幾個角色間的因與果,再佐以適切的犯罪手法,並未深入太多角色問題的探討以及犯罪與社會問題。

換句話,這是本很容易閱讀的犯罪小說,背景雖是北歐,但人口販賣、對女人小孩的壓榨,在任何國家、角落都是一樣,令人忿怒與無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北歐 犯罪小說 人口販賣
    全站熱搜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