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抽絲剝繭S  

作者:羅勃‧蓋布瑞斯 Robert Galbraith (JK 羅琳)
譯者:林靜華、趙丕慧
出版社:皇冠文化

 

他聽得出她沒說出口的意思:我以為人人都知道。世界中的世界:也許倫敦整個文學界早已知道為何著名的范寇特不再是她代理的作家。但他不知道。

 
看見某個人會特別認出來是因為那個人很有名,聽到誰談論地段或車子會反射性地驚呼其價值,悄悄聲地加入團體中談論某事,因為我們都知道那件事夠八卦,這些是生活中普遍的情況,對不關心也沒興趣的人,卻是另一個世界。或許這是一種喜好的表現,真正的差異實際卻是落在價值觀念上,相似的想法很多,卻很少人細想其實那其中是有些微的不同,我們也很少察覺我們都在強迫一種同化,這行為做得不知不覺,難怪像史崔克這樣的人會這麼想:世界中的世界。
 
外面的人用他們想要的方式把自認有趣的帽子強戴到某人的頭上,完全無視當事人,很荒謬,可最諷刺的,沒人發現錯誤。但可悲的,站在裏頭的人,病態的眼神裡沒有一絲接納的善意,站在狹小的世界裡以為全部就是如此了。界線或許很模糊,你可以不小心忽視,卻不能否定我們彼此之間仍舊存在著一條隱約不可跨越的極限。
 
 
 
我一直認為偵探系列的小說美其名看作者如何編織高潮迭起的案件,還不如說關注主角的生涯發展才是首要目的。不過這是我首次認識科莫藍,老實說對他的印象不太好,科莫藍的存在感很強烈,他的軍人性格、明星老爸的包袱、難纏的前女友、總讓他舉步維艱的斷腿,更重要的是他堅持的原則:把事情做好。基於這個原則,為了線索科莫藍可算得上有些卑鄙,好在他本人倒也清楚這一點,若說小說裡的偵探都得要缺點滿滿才有亮點,科莫藍身上可是帶著一盞燈,他的形象之鮮明,反映出作者在營造角色的功夫很厲害,對於初次接觸這系列的讀者,書中的主角與配角們幾乎接觸過一次就能記起各人的身分。我很喜歡那遊走於眾多角色間的迎刃有餘,可倫敦那難伺候的天氣,也同樣太生動了,從雨水到大雪,濕冷的陰天到紛飛的雪花,全書像是籠罩在冰藍色的濛霧之中,冷冽的讓人發怒
 
前一集破獲的案件為史崔克帶來生意,周旋在富人間宛如遊戲人生般的委託,的確為他帶來舒緩窮困的金錢,可內心裡他卻感到空乏,他需要做點甚麼來平衡這日漸空虛的生活,此時一位婦人來委託史崔克尋找她的丈夫,不過這婦人付不出委託費也大概知道丈夫在哪裡,只是她需要一個可靠的人幫她把丈夫從他躲藏的窩裡揪出來,因為她和女兒就要沒錢用了。
 
開始只是一個小小的線頭,單純的尋人案,隨著線索意外扯出一本尚未問世的小說《蠶》。事至此,史崔克發覺這樁委託可能不是單純的尋人案,而是裹藏著不知裏頭有甚麼的繭,無論抽出多少那絲線,始終碰不著核心,雖然他知道答案就在《蠶》那本書裡。書裡有段簡述《蠶》的內容,放大猜測如果真有這樣的書問世,身為讀者的我會有何感想?大概會衝到陽光下把那一身莫名黏膩的黑暗感洗掉,世上最可怕的作品,對我而言就屬變態到無法作何解釋的那種東西。
 
自認才華洋溢的歐文的寫作風格,屬於變態暴力且充滿隱晦暗示的奇幻小說,文學之海沒有盡頭之餘,也讓人產生一種想法:你是為你的畢生之作而犧牲?還是為了那該死的愚蠢小說下了地獄?
 
《蠶》出現後,絲線被分裂了,被歐文寫進書裡的人,全以卑劣的形象與行為成為書中角色,一個可怕的故事羞辱了所有人,也令所有人全成了嫌疑犯,可疑的犯案動機在各人之間,鬼影幢幢。我說不清為何記不起每一條可進行推理的線索,印象裡這些人的說詞與推卸,有些還帶著模擬兩可的栽贓、自我以為,對我來說全是很模糊的感覺,這些談話中交雜著往事帶來的陰影,這些人就像白色的幽魂,沉浸於某種自我禁錮的世界中,到最後動機與手段全變得舉無輕重,其實誰被謀殺也無所謂了,不過就是死了個歐文而已。畢竟死屍沒法做甚麼替自己招來些目光,歐文最大的存在感在他死後蕩然無存,只剩下一個讓人推來推去的討厭鬼身分,但幽默地想就結果而言,他也算得到想要的一切了。
 
 
 
歐文想要的名氣、史崔克的明星老爸、蘿蘋未婚夫馬修希望她做一份他覺得真的有價值的工作、那些有錢客戶的人生、寫書者渴望的賞識、警方的面子、媒體追逐的頭條...在天氣壞得不得了的倫敦,無論大雪覆蓋、冰凍了多少景物,光環似乎代表了一切,這絕對是世界中的大世界,說不定還是最空虛的一個地方,可不知怎的,名氣夾帶的驕傲會讓人暫時忘了全部的不愉快、缺陷、失落、埋怨...宛如最美的一場夢,雖然那僅有非常短暫的剎那間而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偵探小說 系列 作家
    全站熱搜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