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瑟巴斯提昂‧費策克 Sebastian Fitzek
譯者:李博研
出版社:商周出版  
 

 

經過一連串混亂的心理迷宮後,我才想起為何書名叫作包裹。

這世上最令人恐懼的,是人的心。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陷入喚作人心的幽暗地帶,在那裏可怖的可能無限,空間釋放了魔鬼,也許魔鬼張開翅膀在黑雲裡盤旋狂笑,也許像無關緊要的負面情緒,在各種想像的痛擊下消散無蹤,想像那似靈魂製造的四度空間,編織著不受控制的各種奇想,平衡本就有缺陷的心靈。但人類的心理狀態就如走進一條以為想像出來卻確實存在的走道,所有幻想一隨著進入便成真。

健康的定義裡,可能多少有著完美的期待,我很懷疑期待是否也是一種奇想,每個人或許都是一個潘朵拉盒子,我們希望這盒子永遠不要打開,它需要一個完美的鎖,可再堅強的人偶爾也會洩漏混亂,魔鬼需要一次短暫飛行。


在經過主角艾瑪不愉快童年的短暫經歷、成年後一場揭發精神治療不人道的發表,不久後艾瑪遭受侵犯,讀者隨著艾瑪進入彷彿心理治療的旅程。

或許我覺得人的心理很複雜,像精密的機械,得用細膩的方法處理,因此總覺得小說帶著粗糙感,但仔細一想,處於精神錯亂的主角就如即將負載過度的電腦,大量處理永遠消化不完的資料,世界既寂靜也喧鬧,空虛又疲倦,倘若我走進那狂風亂吹的腦中將所有無關有關的如風景圖一一拼出,這種企圖會導致毀滅吧,真正的永遠的造成負荷過度。

艾瑪遇襲的案子無法證實,她被若有似無地貼上妄想、說謊的標籤,她的恐懼卻真實地控制了她的自由,直到無意間幫鄰居代收包裹,懷疑的偏執一滴一滴地流出,但那個包裹不是甚麼立即蔓延的病毒,主角躲在家中的很長一段日子,直到收到包裹的那一天,有些不一樣的改變撬開了混亂的啟端,艾瑪的許多懷疑都如鬼魂一般,始終抓不住,但那個包裹卻真真實實地放在她的桌上,導致了後續的一連串發展。

很難解釋我如何看待艾瑪的故事,她就像在真實之間的人,小說一開始她所發表的那場實驗,一個健康的人如何被懷疑精神有疾病,而治療更是毫無根據的粗暴,就如艾瑪的困境。無論如何解釋,如果他人不相信,那麼她只能接受別人所說的事實嗎?大腦會記憶事實,也會編織謊言,一直以來這兩者之間的距離我們做得或許很好,可一旦外界的人持續攻擊你所相信的事實,無論是真正的患者或是如艾瑪這樣的事例,我能感覺那股在身體裡不斷累積的矛盾,書中有一段艾瑪提到為何那樣做的原因,因為她感到不公,報復的心情油然而生。

艾瑪所遭遇的精神折磨構成了這本小說,但動機與其隱含又是另一種層面的可怖心理,直到最後就如我最後才想起那個包裹的含意,這本小說裡所隱含的心理疾病,戀童癖。

很多很多事,皆以愛為名,卻以惡的意志行事。


《包裹》的峰迴路轉,倒不是佈局者的精心安排,像是艾瑪的失控足跡,被害的妄想與恐懼促使她追求真相的偏執,有些細節挑剔地想,有些不可思議,但它卻合理了,理由其實也很簡單。

心靈受傷的人,我們可能無法知道他們真正需要甚麼,但一個滿是惡意、欺騙、不信任的環境,他們如何相信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最重要的,還能相信自己嗎?

 

 

 

 

 

 

arrow
arrow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