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px-SkeletonCrew.jpg

史蒂芬‧金   著

謝瑤玲、余國芳、賴慈芸  譯

皇冠出版

 

六百多頁,二十二篇特色各異的短篇故事..說真的,這書讓我看很久,非長篇的不連貫不會給人急欲看下去的催促感,所以我一篇看完就自然會擱一段時間再看,我就這樣斷斷續續地拖了很久才嗑完這本書,所以如果要問我對這本短篇集有什麼感覺跟評價,我只能說模模糊糊又複雜的感覺,但就故事本身的評價,除了有點翻譯上的不順外,我沒什麼好挑剔的,這可是阿金大叔寫的啊,我的偶像寫的書啊~

書裡,阿金大叔提到了他對短篇故事的看重與想法,和我的想法非常相近,短篇故事是非常不好寫的,不管在那短短的幾百字幾千字裡你要表達出什麼?想要在這麼短的篇幅裡讓人感受到,我覺得那幾乎就要像熟悉某個人某個事物,一想起那個人那件事就能說出來發生了什麼一樣,但創作是從無到有,短篇故事給的時間又是那麼的短,要想把這工作做得好真不簡單,但我相信好的短篇故事所散發的餘味有時更勝於長篇故事的曲折繚亂。

因為感覺太複雜了,是好是壞我也說不上來,不如直接聊書裡我喜歡在意的幾篇故事,雖然這本書基本上仍是不離史蒂芬金的特色,但是奇異怪誕的事物多如繁星,誰能說那感覺只能是恐懼,有時那怪異的感覺讓人發笑,也說不定。

『跳特』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這篇不算是特別恐怖,但字句間總隱隱透著一種不安的驚慌感,那感覺很淡很淡,直到結束,我的不安變成一種說不出的恐懼,到底跳特裡的永恆是什麼?為什麼人類無法面對那樣的永恆?這不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是種不具善意的神秘,讓人心底隱隱透著不安的那種恐懼,這種說不上的恐懼可能也源於對科技,科技帶來了美好生活,或許也會帶來永恆,可是那是個什麼樣的永恆?我知道我不是因為不知道恐懼,而是為那永恆恐懼。

我一直覺得那結局很有伊藤潤二的味道,喜悅卻瘋癲無比,猶如我們日新月異的科技文明,美好卻病態。

『迷霧驚魂』是我最喜歡的一篇,也是此書裡寫得最長的一篇。電影我沒看過,不過光看預告我大概也知道書跟電影是兩種不同氛圍的世界,書就像是在談論發生在街角的一個事故而電影卻是把那神秘的事故活化,雖然結局不同有些細節或許也不同,不過看電影或許會比較清楚故事中的人物們到底遇上了什麼怪事,但我還是比較喜歡書,喜歡阿金叔用人物的視角去看事情的那小小的角度,有些人不喜歡看不清全貌的模糊感,可是真實情況不就是應該看不清嗎?如果我們把自己放進故事裡,或許會更無知,阿金大叔留下了一個開放結局,卻暗留了希望,又有些人不喜歡這樣曖昧不明的結果,若換成我們困在生活這個異境中,有希望的微光,至少有活著的勇氣。

我想我可能是動漫迷,這個故事裡的異度空間,我竟然想到了宮崎駿的作品裡那些與大自然共存的奇異世界,不過就是有這樣浪漫情懷反而覺得這篇迷霧更詭異=,=

『猴子』其實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是總會想到小時候對玩偶玩具的恐懼。

『陶德太太的捷徑』讓我覺得好奇不已但又不是看得很懂,或許是因為太好奇反而看不太懂吧(哈~)。故事裡有段主要講述陶德太太與主角的某段對話,陶德太太告訴主角她又找到兩條新路,只要走67哩,主角回她:「那是不可能的,太太。對不起,但我計算過地圖上的哩數,最短的路徑是七十九哩...烏鴉飛的路徑。」陶德太太說:「把地圖摺起來,再量量看有幾哩吧,假如你把地圖摺一點點起來,那距離就會比直線少一點,或者假如你把地圖摺多一點起來,那距離可能更短。」

這段話讓我傻住,在地圖上我們當然想摺多少起來量都沒問題,但事實上捷徑可以這樣走嗎?我知道這只是篇洋溢著奇怪氣氛的短篇小說,但我就是忍不住要當真,最後陶德太太到底找到了多短的捷徑,我實在不想知道。

『水道』有種莫名打中我心的重感,子孫們問老太太為什麼不離開這裡去城市看看,一輩子沒有離開家鄉的老太太說了:「這個本質就是:一種生存,生活的方式,一種感覺。」

我從不認為一個人的最佳選擇就是擁有多彩豐富的人生,有人清清淡淡地過完一生,有人勞苦辛勤地過完一生,而一生豐富多彩的人問他們為何不走出去看看這世界,走上知識份子之路的人笑他們何苦如此勞累自己,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有界定自己的人生範圍要到哪裡的權力,一輩子守著家的人有錯嗎?一生農耕傳統工藝的人低下嗎?只要他們願意,就算心裡苦,那就是他們的生存及生活的方式。這篇故事透著死亡的氣味,一種早晚都會來的平靜死亡的氣味,哪怕在他人眼中不理想,接受自己,遵從感覺,就可以了。

『木筏』應該是最恐怖的一篇了,不過還有可能有人不這麼認為。我覺得這篇恐怖之處在於,阿金大叔把主角們困在一個不算是毫無逃生機會的絕境中,總是有那麼一點希望卻漸漸地只剩自己時,獨自面對恐懼時的這當下,我大概會很希望是頭一個就犧牲掉的人,至少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沙丘世界』讓我對沙漠產生一種怪異的著迷,如海的沙吹漫著,似乎成了永恆。我很喜歡前半段,全是沙的星球隱隱透露這個世界並非一開始就是這樣,但不斷吹著的沙漸漸掩埋了一切,日覆一日地看著這個沙世界,彷彿也要化身為沙,那有種脫世的幻美,但是後半段我就不喜歡了,沙變成了怪物,剎那間我想到了電影版的海綿寶寶被偽裝成賣冰淇淋阿婆的吃人怪物追的畫面。

『娜娜』這只是個連續殺人的短篇驚悚故事,看多了這類電影,看這種故事其實沒什麼感覺,但描述主角興起殺人的衝動的心情轉變很有趣,最後到底主角是真的精神錯亂還是真有娜娜這個女人,又或是那只是主角的人格分裂,但回想整個故事卻又忍不住覺得真有這個女人,主角的心境是故事的重點,可是這個心境卻霧茫茫的,但憤怒與厭惡卻很真實。

牛奶工人的那兩篇說真的,我看得不是很懂,如果只有『晨間運送』那篇,我倒是覺得比較好懂些,這篇用一種今天晴空萬里是個美好的一天的心情講述一個大清早便運送食品的工人的晨間小故事,但看到最後就會發現美麗的藍空下包藏著一顆可怕的心,是篇會讓人從輕鬆自怡的狀態逐漸感到奇怪最後冒出絲絲寒意的小品故事,但後面接了一個相關的洗衣廠的故事,實在說不上喜不喜歡,因為有些不太懂,但我知道的是..這兩篇都不是什麼可愛的溫馨故事。

最後我想說的是最後一篇『變形子彈之歌』,其實真聊每篇故事都能寫點什麼,可是我開始寫這篇文章竟然就跟我看書一樣,寫完一個故事就像看完一個故事,我很自然地會停下隔天再寫,要是真每個故事都"寫點什麼",我大概得寫一個月吧我~

『變形子彈之歌』很簡單,就是透過第三者講一個作家發瘋的故事。

“發瘋是射進腦部的一顆變形子彈”...我很喜歡這句,我常會想人發瘋後的腦子裡到底是什麼樣的世界?會不會其實他們比較聰明腦子反而比我們還清楚?

看看我現在活著的世界,一大~~串的知識份子,但我有時真覺得他們比瘋子還瘋,或許他們也都被打進了一顆變形子彈,可悲的是這種子彈多數下都是自己打的,徹頭徹尾的瘋跟假裝正常的瘋...好像快變成這世界唯一剩下的人了。

我想,我應該沒能力裝正常,那就徹頭徹尾的瘋好了。

 

看短篇故事集,有個缺點:實在累人,尤其寫心得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懸光 的頭像
    懸光

    火星電台正在播放地球音樂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