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nga_1024_768.jpg

(來自艋舺官方網站下載區http://mongathemovie.pixnet.net/blog)

看過電影,得悉評價頗好,我想到了我們現今的台灣音樂市場。

我自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有的生存能力,歌手也是,無論哪種類型的歌手,都有適合的歌路與音樂發展,但台灣總是標榜『豐富多元』的名號在宣傳一個聲音。

最後,台灣的音樂真的朝多元豐富的方向走了嗎?

我不能說沒有,只是最後都走到了同一個終點,類似的曲風與類似的唱法,因為他們說這就是台灣人要的。

可是當地下樂團出現,帶來不同的音樂時,台灣人證明了他們是能接受不同的東西,只是我還是得說,這樣的改變似乎也開始流向相同的方向了。

艋舺,就劇情而言,實在是沒什麼特別,這不是說劇本不好,是台灣戲劇這些年來拍的都是這些爭地盤,拼黑道的劇情,與其說是失去新鮮感,不如說我有種被當傻子耍的感覺。

至於演員,老演員就不必說了,實在沒什麼好評的,就算只是小露一面,都是戲,這是看台灣電影的快樂之一,看著這些熟悉面孔,隨著歲月他們的面孔或許改變或許沒變,可是不是真本事卻是一看便知,不過..艋舺說的不是這些早已扎根的野草,而是那些以為是風卻讓風吹得遍體鱗傷的嫩草們,我們的視野也只好跟著這五個大男孩轉動。

初生之犢不畏虎,是我對這五個人的想法,是對演員本身的他們也是對電影中的他們。

就如劇情,我的感想是不給高分也不給低分,因為沒缺失也沒驚喜。

這部電影,我給導演與所有幕後人員滿高的分,雖然年輕演員們沒有給我期待中的震撼(其實演得不錯了,我挺喜歡志龍的,只是簡單的劇情下,演員的張力就變得很清晰),劇情也沒給我太多起伏的快意,可是電影真的拍得很不錯。

我看著最後那幕,五個人出現在怎麼看都很假的藍天白雲下的圍牆上,真的...就像是做了一場夢一樣。

整部電影,我看起來就像是用夢的手法在營造,雖然電影行進的手法看似帶著狠勁,可是如煙的悲哀感很輕很輕地圍著這個有如夢境的艋舺,我不知道電影有沒有很好地詮釋出那個時代,但至少我看到了不一樣的講故事方法。

我一直都覺得台灣有很優秀的拍電影人才,可是很奇怪的,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總是很少出現好劇本,,我不太相信台灣沒這方面的人材,或許這又是音樂市場的模式。

但是就算是再老的老梗,只要故事能說的精彩,一樣是好,就只怕我們把梗玩爛了才再起身去找新梗。


我很喜歡灰狼說的那段話:

「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要往哪個方向倒,年輕的時候我也曾經以為自己是風,可是最後遍體鱗傷,我才知道我們原來都只是草。」

是啊,青春不就是這樣。

只是,走錯了路,青春留下的不是回憶,是遺憾。


電影中的年輕主角們,台灣的年輕演員常讓我覺得口條不像他們所演的角色,字正腔圓很重要,但是我認為演戲要動人,說話的口氣比起演技更為重要。

我選了蘇芮的版本,或許是因為她那不是很台語的腔調,好像在跟我說,來時他們什麼啥都不懂,當他們知道他們都是札在土裡的草,無法隨風自由時,他們已經無回頭的機會。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