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別相信任何人.jpg 

S. J. 華森 著 / 顏湘如 譯

寂寞 出版

 

閱讀接近尾聲時,我想起了一件關於記憶的往事,雖然這事與書完全是兩回事...

曾經和從國中念書時就很要好的朋友在外租房子同住過一段時光,在外住不比家裡,很多事都要自己來,尤其是繳費之類的瑣事,但我這個朋友不只單純繳個帳單的事,很多細碎的瑣事都會忘記,繳費超過期限被罰錢是常有的事,基於如此,所以我當然是盡量自己做好這些瑣事,但這類的事常讓喜歡規矩行事的我抓狂,碎碎念跟破口大罵也是我常做的事,我記得我最常罵:「這樣妳都能忘記!?」
(有時為了提醒朋友,我會在前一晚在一定得打開出門上班的門上貼上一張A4大小的紙,我還特定貼在她視線的高度,寫上待辦事項,但她還是可以沒看見就出門了)
可能基於想知的慾望也可能基於我的常態抓狂,後來朋友去買了一本有關記憶的書,每當我又抓狂或碎碎念,她就會對我說:「關於記性不好這件事,我可以解釋...」
當然,我從沒讓她解釋過(怎麼可以這麼簡單就讓她混過去),那本書叫什麼我也不記得了。

看完《別相信任何人》,我突然很想找那本有關記憶的書來看,不過我很懷疑健忘成性的朋友還記得那本書。


《別相信任何人》中的主角,克莉絲汀,每一天就像是從黑暗中的甬道走入明亮的世界,只能睜大眼看著以陌生的姿態強行進入她的意識的人事物,待這一切成為了記憶後,又將被她帶入夢中的黑潮裡,再度歸零。

直到奈許醫師拿給克莉絲汀一本筆記本並鼓勵她寫下入睡前所有事,改變才出現,而故事就是從此開始。

雖說書體幾乎是以克莉絲汀的日記組成,但我覺得每篇日記前的日期跟時間像是寫上去而已,閱讀起來不會讓人感覺到紀錄日記的那種不貫連的破碎,讀起來意外地通順,可能是這個緣故,不知不覺裡我比預定的時間還早看完。
不過,讓我一口氣地看完後面一百多頁,並不是因為小說內容緊張刺激到讓我停不下來,而是那一路讀來的通暢感讓我沒有停的理由,即使陽光已高懸窗外。

如果這本書拍成了電影,我會很樂見懸疑不安的氣氛充斥電影其中,但我很高興書並沒有這樣的氣氛,電影能以影像聲效無限量地刺激觀眾的官感、情緒,而書只有文字,但最小的力量常帶來最大的影響,從書中我看到一種病症所帶來的無窮無盡,與所能面對的態度。

失憶症的悲哀,盛載著空洞,焦慮,失落,渴望..永遠無法平靜的痛苦,即使不記得,但深處裡知道遺失了什麼,無法拼接起腦中斷碎的無數的難以計算的記憶之線,近乎發狂的空虛感,那樣的煩躁、不確定,在碎掉的記憶、幻想、印象裡翻滾,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對電影而言,這些都是很易於製造氛圍的元素,但這些元素都很細緻,考驗著演員與導演的掌握度,如果拍得好的話,我相信這會是部很棒的電影,但若只是把《別相信任何人》當做一般的驚悚小說,那就會非常遺憾了。

書的結局,我竟想到了史蒂芬金的那篇迷霧驚魂的結尾,那種感覺就像是完全看不到未來,卻又留下積極相信的希望。


我們乘著時間線往前而去,人生就在從時間線分展成一棵大樹,最後每個人都會在樹頂處歸零,但失憶症的人就像站宇宙的裂痕裡,時間的過往與未來在裂縫外,他們的時間是一團風暴而非一條永恆不變的軌道,他們看著風暴裡翻騰的人生片段,有些片段已經損壞,有些片段本就不存在,有些片段不斷再生,有些片段永不消失。

某部電影裡把記憶具體化成一間全都是放置文件的抽屜櫃的房間,主角在一個又一個的抽屜裡急尋某個記憶片段,抽屜拉開的深淺不一,翻找出的文件散落在抽屜裡櫃子外,那一幕我至今難忘,那是我第一次看見記憶的樣子。

如果克莉絲汀來到那個房間,她可能會發現許多的櫃子都上了鎖,有幾個抽屜像是未曾關上般的開著,裡頭的文件則像是翻閱幾百遍幾千遍般的破舊,她會心想:鑰匙在哪?

記憶的完美就在於,可以無限收藏的抽屜並沒有鑰匙孔,而不完美,就在於人們常會以為那是上了鎖的。


感謝寂寞出版提供試讀

別相信任何人   ← 好看!但不到讓我驚豔的程度,可是我很喜歡作者採用失憶症這個主題,雖說這書的定位偏向驚悚小說,但我始終覺得那只是書的一小部份而已,畢竟人性的美好與憂傷,一直都是小說創作的重點。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失憶症 驚悚
    全站熱搜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