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加斯汀.柯羅寧
譯者:李靜宜
出版社:奇幻基地

 

試讀本的書封上印著一行字:

翻開這本書,周遭尋常的世界就此消失。──史蒂芬‧金

這句話說得一點都不假。
令人費解的預感,字裡間不斷重複出現的不對勁,飄散而出將流逝的時間遮蔽了,以為日常的當下,似乎嗅覺到微弱的煙硝味,幾乎摒息的靜聲,目睹著末日夕陽下的憂傷背影。


這本書的組成元素全是我們熟悉的事物。

病毒研究,失控。
研究產物傾巢而出,吸血鬼般的生物,曾是人又非人。
世界像翻覆的船隻,人們在載浮的水中掙扎,惡靈古堡般的末日來臨。

這些很難陌生的情節就是這本《末日之旅》的背景。


聽說這是個三部曲的故事,而我手上這本僅是第一部的上集,僅是一首前奏曲。
從艾美,從這個註定獨自踏上末日長路的六歲小女孩開始,這首山雨欲來的前奏曲中,作者以細膩的心思述說與這個故事相關的眾人之事,宛如文學作品裡,那些總叫人無奈的命運。
以及,落空的期待。

這時,他突然有一種前所未見、冰冷終結的感覺,彷彿一股冷風透過開敞的門,灌進隆冬最深沉的時刻、灌進星辰之間的靜止之境。等晨光再次來臨時,他已不復存在。

尾聲處,末日的荒涼逐漸透入,我雖仍無緣見識到怪物肆虐而過的黑暗之處,但踽踽而行的身影已在我心中立現,枯竭死亡的氣息也已張起它的大霧,紅絲蟲般的血腥味在風中蠕動,令人不安,更覺孤寂。

一如譚光磊在文序中所說,這部分的確會讓人想起《長路》。只能前進的漫長路上,沒有希望、沒有答案、沒有終點,只有意志。

我不知道當艾美抵達人類最後碉堡的那一刻,是否會有終點?

關於末日,已經有太多的假設與故事。《末日之旅》並不算是最特別,但它有一點是很多書不足或缺少的元素,我認為這個元素叫作細節。

並非是有大量且精美的雕飾成的美麗房子,而是以構成一棟建築而仔細琢磨著每一處必要的細節,深刻且優美。

作者在這部作品裡,很用心經營每個人背後的故事,或許與《末日之旅》所發生的事無必要相關,卻讓這本由紙漿、墨水、字形符號組成,名為書的無機體,產生了靈魂。
世上有千萬故事,以口語、文字流傳,起承轉合裡說的,永遠都是人類本身。

在詩意又蘊含寓意的文字中,湧起了死亡前的憂傷,想著「活著」的意義,自問朝生命前進的歲月,代表著什麼?



末日為景、吸血鬼為角的通俗小說,用帶著一絲反問、暗藏哲理的文學筆調而寫,可想而知,怪物啃食、殘酷撕碎人類時,必非來自毫無意義的殺戮。那曾是一個因,所成就的今日的一個果。

對亡妻的思念,對死亡的痛恨,是研究的開端,沒人細想這是否是個錯誤的決定。

我想過一個假設,或許現今的科學與技術說不定早就有能力開發對醫療、對環境,甚至對犯罪的遏制有巨大幫助的產物。可是要讓這些研究開發進行得經過市場的考驗、政治的角力、相關人的利與穫,所以真正有幫助的東西無法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反而是充斥假貨、含毒產品,科技真的在進步中嗎?沒有利潤,哪怕可以救一個生命,也不值投以一點關注。

吸血鬼、行屍只是故事或電影嗎?我不覺得那是幻想。
一直以來,沒有誰在破壞我們的世界,一直都只有人類在搞破壞而已。
如書中的美國總統譴責這場災難來自於反美的極端份子,要我相信軍方如此積極投入這項研究,只是因為他們個人想在戰場上無往不利嗎?龐大的資源與錢可不會悶聲不響便投懷送抱。


其實就手上的試讀內容,僅是一個序曲,交代事由。
可我無法控制思緒,彷彿隨著艾美,步入一個蒼白灰暗的場景,我茫然而立,不敢舉步,期待路的盡頭有救贖,卻又絕望。

我很少直接說一本書好或不好,就算某本書不算好但很少一個優點都找不到,因此很少會有這本書一點用都沒有的念頭。這種平常心久了,感覺也日常了,不過嘛,我得說《末日之旅》讓我很期待,我強烈地希望這份期待,千萬不要落空。

突然想起希臘神話裡的伊卡魯斯(Icarus),
因為忘形,忘了父親的囑咐,朝著耀眼的太陽不斷飛去,最後讓太陽的溫度融化了翅膀上的蠟,而墜落入海。
《末日之旅》裡沒有這荒謬的劇情,可誰不免會想,有時人就是這麼愚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末日 吸血鬼 文學
    全站熱搜

    懸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